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肥胖地图出炉,看看你生活在重灾区吗?

ANDs 2023-06-04

来源:梅斯医学


导语: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发胖容易。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成年人肥胖地图”的研究刷爆了朋友圈。

在这篇发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杂志上的文章中,来自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丽敏教授团队分析了2013年-2014年间我国各省份的肥胖人群比例及流行趋势,进而为我国的肥胖现状及其带来的公共健康问题敲响了警1




 什么是肥胖? 


BMI,全称为Body Mass Index,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用于评价肥胖的标准之一。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2

根据目前我国对肥胖人群的定义,成年人BMI值在28kg/m2以上被认为是肥胖1

其中,“腹部肥胖”,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苹果型肥胖”,是指男性腰围不低于90cm,或女性腰围不低于85cm1


我国人群肥胖现状


根据2004年疾控中心的调查数据,当年我国成年人的肥胖率为3.3%,其中25.9%的肥胖人群为“腹部肥胖”(当时定义肥胖的BMI标准为30kg/m2)。


而经过十年的发展,2013年到2014年间,我国人群的总体肥胖率达到了14.0%,其中男性与女性的肥胖率分别为14.0%与14.1%。

进一步,就“腹部肥胖”来说,该亚群人群数量占整体肥胖人群数量的31.5%。其中男性与女性的“腹部肥胖”率分别占据30.7%以及32.4%。


以省份来看,男性肥胖率最低的省份为海南(4.4%),肥胖率最高的省份为北京(26.6%)。女性肥胖率最低的省份为广西6.4%,最高的省份为北京(24.9%)。

其中,男性的“腹部肥胖”率最低的省份还是海南(16.5%),最高的省份则为天津(54.4%);女性“腹部肥胖”率最低的省份为广西(17.7%),最高的省份仍是天津(49.4%)。

可以看出,不论是普通肥胖还是“腹部肥胖”,也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整个京津冀地区都是“重灾区”。


如果进行纵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十年的时间内,我国人群的整体肥胖率上升了90%,而其中“腹部肥胖”率也上升了50%之多!


(各省份肥胖分布图。A. 男性普通肥胖;B. 女性普通肥胖;C. 男性腹部肥胖;D. 女性腹部肥胖。颜色由蓝到红指征肥胖率由低到高。图片来源: Zhang X, 2019)




 “腹部肥胖”有什么危害? 


大家可能不禁好奇,为什么要花大篇幅专门研究“腹部肥胖”这一亚群的比例呢?

事实上,腹部肥胖是比较危险的肥胖形式,通常伴随着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代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脂肪组织的分布形式包括皮下以及内脏器官周围两种。对于“腹部肥胖”人群来说,他们体内大量脂肪堆积于腹腔内的内脏器官周围,久而久之会对各器官的运行造成负担,最终导致器官功能的障碍以及各类疾病的发生。

  • 研究表明,腹部肥胖患者会同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以及II型糖尿病等各类疾病3


此外,腹部肥胖还与哮喘4以及阿尔兹海默症5等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预防腹部肥胖及相关疾病风险? 


根据一项发表在JAMA 杂志上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调查多达60多万人的基因图谱,发现了200多个基因变异使得人们保持较高的“腰臀比”(腰臀比即腰围和臀围的比值,是判断“腹部肥胖”的重要指标,该值越高,患腹部肥胖的风险就越高)。

具有上述变异基因的人群更偏向于将脂肪储存在内脏、肌肉、血液中,因而导致了更高的患腹部肥胖以及相关疾病的风险6



难道说高风险的苹果型身材是天注定?不要甩锅给基因,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同样重要!

后天的生活习惯对于肥胖的发生仍是决定性的因素。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人群肥胖比例大幅上升,这与生活习惯的变化密不可分。

长期缺乏锻炼以及平时饮食不注意都会囤积脂肪并最终导致肥胖。

此外,有研究表明:长期加班也会导致“腹部肥胖”的发生7,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长期暴露于灯光下打乱身体昼夜节律,导致身体内分泌紊乱所致。


因此,要想预防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建议小伙伴们平时多注意规律健康饮食与作息,并且加强锻炼。


当然,小编知道你们做不到。



参考文献:1. Zhang X, Zhang M, Zhao Z, et al.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2013–2014 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Ann Intern Med. 2019; [Epub ahead of print 29 October 2019].2. Body Mass Index  (BMI).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3. Westphal, S. A. et al. "Obesity, Abdominal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Clinical Cornerstone. 2008, 9(1): 23–294. Shore, S.; Johnston, R.. "Obesity and asthma".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6, 110(1): 83–102.5. Razay, G.; Vreugdenhil, A.; Wilcock, G. "Obesity, abdominal obesity and Alzheimer disease". 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2006, 22(2): 173–176.6.  Luca A. Lotta, et al. Associ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 Related to Gluteofemoral vs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Coronar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AMA. Dec 2018. ;320(24):2553-2563.7. Sun M, et al. Meta-analysis on shift work and risks of specific obesity types. Obes Rev. 2017 ;19(1):28-40.


延伸阅读

肥胖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它不是指单纯的体重增加,而是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剩的状态。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或潜伏。

原发性与家庭,个人生活习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等环境有关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运动不足。

男女体脂肪占有串多少有些差别,但大体上为20%左右。体内脂肪有多少,也就是说体脂肪占有率=脂肪重量/体重。一般青春期(12岁)男孩和女孩体脂肪大体为20%,到18岁男性下降至15%,女性上升至20%以上。18岁以上男女都呈上升趋势。正常体脂肪率男性为15%一20%,女性为20%一25%。如从20%增加到25%一30%时,那么就是肥胖


肥胖评定标准
@肥胖度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肥胖度小于-10%,称之为偏瘦。肥胖度小于-20%以上,称之为消瘦。


@肥胖的判定

目前常用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又译为体质指数。它是一种计算身高比体重(weight for height)的指数。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千克,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即BMI=体重/身高/身高(kg/m2)。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

以体重指数对肥胖程度的分析,国际上通常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体重指数界限值,即体重指数在25.0~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24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人的BMI标准,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BMI(kg/m2)=体重(kg)/身高的平方

轻体重BMI

健康体重BMI

超重BMI

肥胖BMI

BMI<18.5

18.5≤BMI<24

24≤BMI<28

28≤BMI


肥胖类型


@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两种:

体质性肥胖

原因: 先天性。体内物质代谢较慢,物质合成的速度大于分解的速度。

现象: 脂肪细胞大而多,遍布全身。

获得性肥胖

原因:由饮食过量引起。食物中甜食,油腻食物多。脂肪多分布于躯干。


@病理性肥胖(继发性肥胖)

柯兴综合症

原因: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皮质醇分泌过多

现象: 脸,脖子和身体肥大,但四肢则脂肪不多。

胰源性

原因: 胰岛素分泌过多,代谢率降低,使脂肪分解减少而合成增加

现象: 全身肥胖

性功能降低

原因: 脑性肥胖病,伴有性功能丧失,或性欲减退。

现象: 乳房,下腹部,生殖器附近肥胖

垂体性

原因: 脑垂体病变导致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生长激素

现象: 全身骨头,软组织,内脏组织增生和肥大。

甲状腺功能减退

原因: 甲状腺功能减退

现象: 肥胖和粘液型水肿

药源性

原因: 药物的副作用引起,如由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现象: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肥胖,比如有些患有过敏性疾病,类风湿病,哮喘病的病人。


@特殊性肥胖特殊性肥胖主要是母性肥胖和经绝后肥胖两种。百体专家介绍,前者是女性在妊娠期间引起了暂时性下丘脑功能失调,加之怀孕期和哺乳期营养过剩,活动量减少,脂肪代谢紊乱,体重往往急剧上升,有时甚至可高达90——100公斤,在产后1——2年内,由于营养相对减少,又恢复了正常的活动,体重一般逐渐下降,体型也会逐渐恢复正常。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一直保持偏胖的状态。经绝后肥胖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对脑垂体抑制减退,出现继发性下丘脑和垂体功能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糖和脂肪代谢失常,食欲亢进,进食增加而肥胖。


肥胖对女性健康影响


内分泌失调

肥胖女性易内分泌失调而使得更胖,使子宫内外脂肪细胞过多而不易受孕(精子与卵子不易着床)


癌症

肥胖女性得到子宫内膜、胆囊、子宫颈、卵巢及乳房部位的肿瘤之机率较高。


皮肤病

肥胖者常患对磨疹,多发于头部、腋窝、阴部及股间等皮肤皱折处,造成红色发痒的湿疹。且常在腰部、大腿等处出现妊娠纹样的线纹,称为肥胖纹,是由于真皮组织迅速生长时断裂所产生。另外,由于心脏肥大,静脉血液回流减缓阻滞,亦容易导致静脉曲张。


糖尿病

肥胖会造成血中胰岛素过度分泌,越为严重的肥胖者,其空腹时胰岛素浓度越高,而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无法相对地提高,所以形成血糖升高的现象。并且实验发现,较胖者其细胞中胰岛素受体较少,或是在接受胰岛素时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肥胖者会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若是体重减轻,则会改善血糖不正常的情况。


高血压

胰岛素过度分泌及胰岛素作用减低是促成高血压的原因,并且高浓度的胰岛素会借着加强钠离子的回收及交感神经频度来促进高血的形成。若是体重减轻,由于全身血流量、心搏出量及交感神经作用减少,所以血压通常也会下减。


心血管疾病

肥胖者大多合并有血脂肪浓度过高的情形,因此容易发生血管栓塞,加速了血管的粥状变化,容易造成包括冠状动脉心脏病、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研究中亦显示,若能维持理想体重,则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郁血性心脏衰竭及脑栓塞的发生率。


关节疾病

因为肥胖者骨头关节所需承受的重量较大,所以较易使关节老化、损伤而得到骨性关节炎。


血脂代谢异常

血脂过高会影响身体携带胆固醇至肝脏的速率,是增加心脏疾病的危险因子。


胆囊与胰脏疾病

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剩,造成胆固醇合成增加,使胆汁中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有利于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


呼吸功能低下(气喘)

肥胖造成胸壁与腹腔脂肪增厚,使肺容量下降、肺活量减少而影响肺部正常换气的功能。且因为换气不足,可能引起红血球增多症,造成血管栓塞。严重者可能发生肺性高血压、心脏扩大及梗塞性心衰竭。因为脂肪的堆积,亦可能影响气管内纤毛的活动,使其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